皱着的眉头还是没有放松,而且脸上还有了一丝忧虑。
从脉象和瞳孔来看,皇上确实是因为疲劳而昏迷的,但是这昏迷太快了,颇有些不同寻常,看昏迷的程度,好像是精气神都在几个呼吸间被抽走了一样,着实有些奇怪。
可是他与孙太医诊了好半会,两人合计也是同一个看法,都是劳累过度,其余的实在是看不出来什么。
也许是自己多想了吧,周太医脚步匆匆,回了太医院便开始配置药材,补气补血补神补脑的通通照顾到,他亲自煎药。
第一碗药由着皇后喂皇帝喝下去之后,皇帝的面色有些回转,又等了近半个时辰,一直侯在床边的常安忽的兴奋道:“二位娘娘,皇上醒来了。”
明宣帝悠悠转醒,勉强撑开沉重的眼皮。
皇后和贤妃立马扑到皇帝龙床之前,贤妃急忙连声问:“皇上,你可醒了,臣妾担心死了!您现在觉得怎么样,身体可还有哪些地方不适?”
皇后也在后面担忧询问:“可还好?周太医,进来再给皇上看看。”
明宣帝只觉得耳边嗡嗡响个不停,他闭上眼,好一会才缓过来,摆摆手,示意不用把脉。
明宣帝有气无力的说道:“朕没事......这是怎么回事?”
皇后忍着泪把他在慈宁宫突然昏迷不省人事的事情说了,然后补充道:“太医说您是劳累过度,您说您,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您突然昏迷过去,把圆圆吓的直哭,臣妾也......”皇后忍着的泪终究是掉了下来。
皇后不理会明宣帝,让太医继续把脉,周太医哆哆嗦嗦,磨磨蹭蹭的不知该听谁的。
明宣帝知晓自己这次应该是真的吓着皇后了,安抚皇后几句后,把手伸向周太医,“给朕瞧瞧。”
周太医再次细心的为明宣帝诊治了一番,结论还是与之前的一样,只得说道:“还请皇上以龙体为重,以社稷百姓为重,多保重身体,龙体安康就是国朝之福啊。”
明宣帝没有说话,又闭上眼睛,房间里的空气瞬间变的有些压抑了,贤妃乖乖的站在一旁,脸上满是忧虑之色,却没有说话,生怕再让皇帝想起之前关于她的事。
明宣帝冰凉苍白的手被人握住,皇后从常安手里端过热茶,喂了明宣帝喝了几口后,淡笑着劝道:“皇上,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太子和小七还有各位皇子公主们都是好的,聪慧贴心,养育了这么多年,也该让他们尽尽孝心才是。”
皇后把皇帝的两只手都握住靠在一起,暖意从皇帝冰冷的手顺着血液传到他的心里,皇后继续道:“您正好也空出些时间陪陪我和圆圆,贤妃如今也是有了身孕,你也可多陪陪她,等您身子好些了,再操持国事也不迟啊。”
皇帝看着皇后温柔的面容,拍了拍她的手,微微点头。
这后宫唯有皇后才是从头至尾真心对朕的啊,无论朕是受困于人的质子还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帝,皇后的情意一直未变。
皇后见了,脸上的笑意更甚,她松开了皇帝的手,躬身道;“那您休息,太子与小七一早就侯在外面了,我与贤妃去炖些汤药,待会让常安送进来给您。”
皇上点头。
皇后与贤妃走后,明宣帝看了眼外面,朝着常安道:“宣林瀚海、李常威进宫。”常安点头,又听皇帝道:“把方庭之也叫过来吧。”
林瀚海是文官之首,官居左相,李常威主要负责京城的内外守卫的,是大内侍卫的首领,亦是京畿卫新上任的首领。
方庭之从那日武青被劫之后就一直禁足至今,大理寺卿的位置已经被别人占着,那人还是太子推荐的,但知晓贤妃毒害皇后一事后,明宣帝就对太子起了疑心,故此今日把方庭之也叫了过来。
皇帝有疾,那么由谁侍疾,如何侍疾是国朝的一件大事,需要仔细的斟酌,因为任何一个细微的安排和动作,都会牵扯到朝局的走向。
此次皇帝昏迷,惊动了后宫妃嫔,这事情想瞒也瞒不住,恐怕此时已经传到前廷了,为了不引起朝中动荡,明日的早朝是最重要的。
太清殿龙床前,林瀚海、李常威,方庭之垂首站立,外室的夏侯灵渊还有太子都因皇帝的话回了各自府里。
明宣帝脸上带着疲惫:“三位爱卿,朕无什么大碍,但是需要静养些时日,朝廷中枢的稳定就由你们去维持了。”
三位大臣点头,然后,皇帝又让他们说说谁适合来适疾。适疾代表着皇帝的信任,也预示着朝廷未来的动向,更重要的是,侍疾象征着半监国,权利很大。
皇帝有恙,太子侍疾,这是最合理的,林瀚海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说的,李常威是武官,深得皇帝信任,也有几分头脑,他没说话,对林翰海的话既不支援也不否定,但是他如此作为,已经隐隐的表达了他的立场,太子侍疾他不太满意。
皇帝自然知道李常威不说话的意思,也理解他,因为,李常威对贤妃毒害皇后一事有些知晓,所以他也同明宣帝一样觉得也许太子并不是那般的无辜。
皇帝的视线放在方庭之身上,要说放心,其实皇帝最放心的还是方庭之,除了方庭之是叶家弟子外,还因为他那刚正不阿却又圆润柔滑的处事手段。
能被叶家叶随然老先生收为弟子,可想而知方庭之的能力学识之出众,他在朝廷中看似与谁都有几分交情,但又与谁都交情不深,因着叶家的关系,明宣帝觉得方庭之没有把他全部的能力拿出来,只想待着那个位置上不想向上爬,禁他足也是想敲打敲打他,不想禁足那么长时间,看方庭之的模样好似过的很愉快一样。
若是让一直尽职尽责,本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处世心态的方庭之知晓皇帝的心态,他额头上可能会有几道黑线,皇帝真的是想多了,他确实尽责了,他不想往上爬,不是继承了叶家淡泊明志的心性,而是大理寺卿这个职位已经是正三品了,对他来说是最安全的地方,也最适合他的地方。
再往上就是六部之首,左、右相,他一个不结党,不营私,不站位,没后台的人上去了,时间不需久就会被人寻着错而撸下来,而且还会失去皇帝信任,得不偿失。
最重要的是,大理寺专管命案冤案国朝重案,是最容易替百姓办事的地方,也是最容易知晓朝中动荡的地方,所以他最愿意待在这。
说到底,方庭之是把皇帝的心思掌握的明明白白了。
方庭之虽然禁足了,但是夏侯灵渊还是把贤妃毒害皇后的事情与他略微提过,但在皇帝看来,他是丝毫不知道的,所以方庭之的话一出来,就说到了明宣帝心里去了,明宣帝暗暗点头,
方庭之说皇上龙体只是一时不健,侍疾一事,若是全有太子殿来,有些过早,应该由几位成年的皇子轮流侍奉,这样既能增进皇上与众位皇子之间的父子情,还能让皇子们之间多交流,这样对国朝来说更好,而且皇上也能从一旁观出哪位皇子适合哪个位置。
方庭之话语里藏着的意思,明宣帝细想之下就明白了。
林瀚海微皱眉头,出言反对:“这样......恐怕朝中人心动荡啊。”
若真的轮流侍疾,这不就是明显的告诉朝臣:皇帝不满意太子,欲有其他打算?
方庭之:“太子也该展露头角了,环境逼人成长,而且,这种情况下若是有人动荡,皇上还是能够处理的。”
如今的夏启朝,明宣帝手里的权利还是很大的,至少除了镇远侯府手里的放在东临边境的兵其余的明宣帝自认为还在掌控中,所以明宣帝点头,不管林瀚海的反对,直接点了头,同意了方庭之的意见。
最重要的是,此次还可看出太子是真的正直听话还是装模作样,贤妃一事他到底知不知道晓。
作者有话要说: 圆圆是十三皇子的小名,之前有提过的,怕你们忘了。
▃思▃兔▃网▃
第58章
明宣帝此时确实不太满意太子, 但是在这个当口太子之位如今也只能是夏侯延的。
明宣帝原本共有十三个子嗣,大皇子夏侯修延, 二皇子闲王夏侯修仪, 三公主和四公主, 在明宣帝登基只时就和亲去了东临和临近的一个小国,五皇子夏侯淳证实勾结敌国之人, 现在失踪,对外宣传病故, 六皇子刚出生就夭折了。
七皇子也就是夏侯灵渊,明宣帝是对他很是宠爱, 但是几年前安插在褚云国的探子传讯息回来, 说当年灵溪公主的事有异,所以虽然没有什么实际证据,但是明宣帝还是对夏侯灵渊有了一点不同。
八公主和九公主是一对双胞胎, 十一皇子八岁, 乃是一个小贵人所出, 十二皇子年仅5岁,略有些痴傻。
皇后所出的十三皇子夏侯修明, 方才不到两岁。
看起来明宣帝子嗣众多,但实际看来,有能力的寥寥无几, 所以夏侯修延确实是最适合的。
第二日的金銮殿上,明宣帝宣布撤了原本属于太子推荐的现任大理寺卿,把方庭之重新放了上去。又传旨, 令把太子和贤硕王爷还有闲王一同侍疾。
原本应该太子侍疾,如今却加上了没有继承皇位资格的七皇子,更令人意外的是早就不管朝事的二王子闲王竟然都来侍疾了。
二皇子闲王腿有疾,谁人都知道,他也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若是换个别的人,大臣们肯定会以为皇上公开表明对太子不满了,但是这二皇子和七皇子就不同了。
大臣们想来想去,揣测不出圣意,最后只能归功于,皇上想要联络一下父子感情。
太子面上也有些许惊讶,旁人以为他是能够御前侍疾受宠若惊,去而只有他自己知道,他震惊是因为闲王。
夏侯灵渊和他一起侍疾,他早有预料,而且这也在他的计划之中,但皇上让夏侯修仪的一起确实令他拜师不得其解。
三位皇子侍疾大半个月的时间,期间后宫、朝廷、甚至太子、七皇子等所有人都没有动作,这让某些十分关注皇子动静的人感到十分意外。
这般大好机会,难道太子当真不在意地位,会放过?
一直养病陪伴皇后和十三皇子的明宣帝也是有些意外,之前贤妃哭诉她当年所做之事都是被母家所迫,这些年她也一直在弥补,处处帮衬着皇后,而那些事太子半点不知情,而且她和太子也有意无意的疏远镇远侯府。
明宣帝原本是不信的,但是根据最近太子的动静还有暗卫查到的,镇远侯府为太子谋划的事情被太子无视的情况,明宣帝对太子大度沉稳,没野心的的印象渐渐的又有些恢复了。
虽然说是一起侍疾但是夏侯灵渊和夏侯修仪只管侍疾,对于朝事二人确是一点不过问,若是有时候太子询问他二人意见,夏侯修仪直接就是淡笑摇头,借着好久没入朝的理由不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