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他就是给他家惜朝造势来的。
“皇上,臣有本奏。”京兆府尹姚大人出列道。
“说。”
“微臣所奏之事乃是一件较小的刑案,不过牵扯到最近传闻诸多的贺家除名之事,臣觉得有必要禀告皇上。”
京兆府尹乃是四品,站班靠末,向来在朝中不怎么说话,便时常让人忽略。
萧铭看着他,忽然想到了什么,脸色便不好看了。
要说这件事上最大的败笔,大概就是林誉之,刺杀也罢,却是未遂。
萧弘居然也没有恼羞成怒到直接杖杀给贺惜朝出气,而是送了官府!
原来就在这儿等着!
“既然如此,姚卿就说说吧。”天干帝道。
姚大人从袖中取出折子,然后道:“这除名乃是贺家私事,不过那日英王殿下派人前去报案,说是有人刺杀朝廷命官,下官便亲自带人去了。”
“这么说姚大人是在场了,怎么从未听你提起过?”忽然王阁老问道。
“是啊,这都过去四天了,外头议论纷纷,朝上也多方争论,也没见您出来澄清一下,今日倒是忽然发声了。”有人的目光意有所指地朝站于最前端的萧弘那儿一瞥。
萧弘幽幽地说:“急什么,话都没说完呢。”
姚大人笑了笑道:“英王殿下所言甚是,其实微臣并不在场,去的时候,贺惜朝已经被除名了,自然也不知道前因后果。不过一位年轻公子被英王府的侍卫看押着,此乃罪臣林岑严之子林誉之,因刺杀贺惜朝未遂被微臣收押于监。这三日下官便在审问结案之中,便未曾多言。”
这可从来没人说过,众位大臣脸上露出惊讶来。
“辽州与京城可相距甚远,林誉之为何会在京城?”谢阁老忽然问。
姚大人道:“林誉之交代,林岑严乃是前任江州知府,吕家伏法传来,林岑严便怕波及自身,请他妻儿老小一同回京打探讯息。林家老夫人乃魏国公亲妹,皇上下令三司会审之时,便请魏国公为其周旋保命。众人皆知,英王殿下与此事息息相关,无奈养伤闭门谢客,众人见不得,只好请贺惜朝代为求情,可没想到贺惜朝不顾姻亲之情直接拒绝。林家与贺家不仅是姻亲,往来更是密切……贺家族老因此才聚集魏国公府,而贺惜朝哪怕如此也未曾松口,当日皇上下令三日结案,林岑严按照罪行必死无疑,林誉之便愤而杀人,恰好被英王殿下及时拦下,并来衙门报案。”
京兆府尹将折子高举头顶:“此乃林誉之口供内容,请皇上过目。”
黄公公取走,呈于圣上。
京兆府尹所未具体说明除名缘由,只针对于这个刺杀未遂的案件,然而林誉之愤而杀人之因已足够说明一切。
林岑严已被定下死罪,乃罪大恶极之人,贺惜朝拒绝为此人求情开脱而被贺家除名,这究竟是大义还是大不孝?
若是大不孝,那置朝廷法纪为何物,天子威严于何物,人伦道义为何物?
若是大义,那么逼迫其为林岑严求情不成怒而除名的贺家,又是怎样自私自利,面目可憎的存在?
虽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可忠毕竟在孝之前。
天干帝看完了口供,示意黄公公给百官浏览。
他看向萧弘问道:“弘儿,你也在?”
萧弘道:“是,贺家的动向儿臣有所耳闻,惜朝虽未开口,不过儿臣不想让他为难,便想见一见魏国公。可没想到儿臣去晚了,惜朝已经被除名。只是万幸比府尹大人早一些,才恰好看到林誉之拿着匕首偷袭他这危险一幕!那混账东西被我一脚踹晕过去,我本想宰了他,不过惜朝不愿儿臣担一个死刑的名声,非得秉公办理,没办法只能请府尹大人走一趟了。”
说到这里,他摸了摸下巴,冷笑了两声,“不过也幸好还留着一条命,不然这外头谣言纷纷,各个对惜朝口诛笔伐,岂不是百口莫辩了?”
“说来贺家人心虚装孙子也就罢了,可因为魏国公卧病在床,再加个家族除名,就断定贺惜朝大逆不孝,还言之凿凿,一封又一封狗屁不通的弹劾跟打了鸡血似得往内阁里飘,这种人儿臣以为更加可恶!”
萧弘说着便站出来,对帝王行礼道:“父皇,贺惜朝乃儿臣府官,他若是个不忠不孝,忤逆之人,无需他人弹劾,儿臣自当先行请旨责罚。可若是他持身立正,尊礼守法,节气不弯,儿臣自不能让旁人污蔑他,更何况是这种暗藏鬼胎,借机生事的无耻之徒!”
“我家惜朝坚持正义,却心有愧疚,在江州殚精竭虑,本就身子虚弱,如今更是一病不起,却还要遭受这般质疑,简直岂有此理!”
天干帝道:“你待如何?”
“儿臣将所有弹劾折子都已收集起来,所有毫无根据,凭空捏造的之人,请父皇治一个诽谤之罪!”萧弘一掀衣摆,跪下来。
作者有话要说: 萧弘:给我一个个站好了,名字都对上,看我怎么收拾。
第218章 一份公道
此言一出, 所有人都震惊了。
“皇上,老臣以为不妥, 大齐广开言路,不以弹劾论罪, 若依英王所言, 今后还有谁敢对存疑犯法之人提出质疑?”王阁老立刻奏请道。
“皇上, 臣附议, 大齐政令清正,便是因为言论自由宽容,若是因此获罪,怕是人人皆不敢直言, 皇上耳目闭塞,此乃朝廷不幸。”户部尚书下跪恳求道。
“父皇, 贺惜朝追随大哥出生入死, 又是相伴长大,大哥为其不平实属正常,可不能因此真断了言路,请父皇三思。”
萧铭跟着跪下来, 言辞恳切道。
“真是奇了怪了, 本王什么时候断了言路?”萧弘冷冷地看了一眼萧铭,“三弟及诸位曲解他人意思的本事真让人甘拜下风。”
萧铭凝了凝气说:“虽说诸位弹劾有误, 冤枉了贺惜朝,可那是因为不知事实!自古被家族除名者,莫不是犯了不可饶恕的错, 大臣们只是依照惯例而言论罢了……”
萧弘高声问:“既然不知真相,为何随意开口给人定罪?”
“那是因为无人说!”萧铭脱口而出道。
萧铭这话一出,便后悔了。
果然萧弘气极反笑:“看来按照三弟的意思,只要不知真相,只要当事人不开口,便可凭空臆断?好,三司都可以撤了,凡是真相迷离的案件无需调查,什么证据,什么口供皆可不要,直接拍着脑袋靠想象定案就是。”
“不是……我不是这个意思……父皇!”萧铭急了,顿时相看天干帝,“儿臣只是希望,朝廷众臣不会因为害怕获罪而不敢说话啊!”
萧弘跟着说:“父皇,言官又为谏议之臣,有直言劝谏之责,不平之事发声之能,言官耿直不畏强权,乃是大齐之幸,可恰恰没有决断的权力!对与错,该有当今圣上,三司京兆府衙依照罪证来判!三弟,为兄说的对不对?”
萧弘的询问,萧铭没有回答,前者也没期待,直接面向天干帝道:“父皇,这一封封的弹劾折子,儿臣昨日下午坐在文渊阁中一一翻看,逐字阅读,并分门别类!谢阁老——”萧弘说到最后忽然唤了一声。
在众人的目光下,谢阁老从伫列之中走出来,接着看向黄公公道:“劳烦黄公公前往偏殿一趟,老臣将两个盒子搁在了那里。”
黄公公于是一甩浮尘便离开了大殿,不一会儿捧着两个盒子进来,问谢阁老:“可是此物?”
“多谢公公,正是。”
众人好奇得望着那两个盒子,天干帝问:“谢卿,里面是什么?”◎思◎兔◎网◎文◎档◎共◎享◎与◎在◎线◎阅◎读◎
谢阁老拱了拱手道:“皇上,此乃依照英王殿下所言所分,弹劾贺惜朝的所有奏折。因数目较多,分量较沉,老臣不便带入大殿。”
闻言所有人都不禁惊讶了起来,而天干帝点点头,示意黄公公给萧弘送去。
萧弘开启其中一个盒子,随便从里面拿起一封看了看,接着全部取出展开在众人面前道:“这些奏折是力请父皇严惩贺惜朝,直接以不孝之罪革除其职位,去其功名,甚至下大狱的。言辞之激进,声势之浩大,仿佛有不共戴天之仇,若父皇不以此定罪,便是天下不公,不正,危害人间。可事实证明,这些皆是诽谤!是诬陷!不管是恶意为之,还是稀里糊涂地跟着人云亦云,心思都是同样的恶毒!”
萧弘的目光锐利地扫过周围禁声不语的大臣,最终落在萧铭的脸上,停留许久。
萧铭暗自握紧拳头,在兄长的逼人气势下,强忍着没有后退一步。
萧弘看他强撑的模样,嘴角讥讽地一扬,看向天干帝道:“儿臣不会随意揣测,更不会不加审查胡乱给人按上莫须有的罪名,儿臣按照规矩行事!贺惜朝卧病在床,那么儿臣便以受害者的身份状告这些罔顾事实,随意攻讦又无法无天的臣子,以诽谤辱其名誉之罪!这些折子上面可都是有名有姓的,哦,还有联名上奏的,不知道是蠢还是坏,恳请父皇命大理寺接案审查。”
他说着将奏折往盒子里一放,又从袖子里掏出一张纸,哗地一声甩开:“儿臣将状纸都写好了,请求一个公道!”
他说完俯下`身恭恭敬敬地磕了一个头。
众人简直被萧弘这神来一笔给惊呆了。
“这样都行?”萧奕咋了咋舌,不禁看向帝王。
而作壁上观的大臣们简直长见识了,特别是武官,他们一般来朝堂上都是当个雕塑的,做个昏昏欲睡的背景板。可今日,真是大开眼界,那点睡意因英王慷慨激昂的声音都消失不见。
英王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回朝的第一天,就来个大动静!
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望向了丹陛上的帝王,等待着他的决断。
“父皇……这不合……”这不合什么,萧铭说不出来。
可他知道,真让萧弘这么一个个状告过来,这些人都得搭进去!
他心里很心急,折子里的人虽都不是要职,可言官却是朝堂上最要好的尖刀,一些损害他的利益,他又不方便弹劾的人,可以借着言官来扳倒,不能说的话,也可借着言官的口说出来。
言官因直言相谏而得帝王赏识,从而为一条晋升之路,本就难以拉拢。
萧铭花了多少时间和心血才有如今这番势力,这要是被萧弘拔了,简直断了一臂。
他眼中充血,心中不甘,可萧弘不以太子身份压人,不以帝王宠爱直接定罪,照着规矩状告,根本挑不出错。
最终他情急之下问道:“单凭一份口供就能断定事实,是不是太草率了?大哥乃当朝太子,人人惧之,万一……”
“咳咳。”忽然传来一声清咳之声。
萧铭回头一看,却是户部尚书皱眉对他轻轻摇头。
萧弘简直气笑了:“三弟的想法大哥是不懂了,你是在怀疑为兄指使京兆